專科醫療
內科
氣喘!!中醫調理|澄玥中醫 簡正倫 醫師

氣喘的中醫調理 澄玥中醫 簡正倫 醫師
氣喘(又稱「哮喘」)在中醫屬於「哮證」、「喘證」的範疇。中醫的治療與調理,強調根據體質、症狀作辨證論治,即所謂的「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」原則。急性期以化痰止咳平喘為主,先緩解症狀為優先;穩定期時再調理肺、脾、腎三臟,著重根本體質的調整。
★常見的誘發原因:
1、接觸過敏原:塵蟎、花粉、黴菌、動物毛髮、食物過敏(如堅果、海鮮、牛奶)
2、空氣刺激:冷空氣、霧霾、空氣污染、香水、煙霧、香菸(二手菸)
3、上呼吸道感染:感冒、流感、新冠確診⋯⋯等感染性疾病。
4、劇烈運動:特別是在冷空氣中跑步、游泳,稱為「運動誘發性氣喘」
5、情緒壓力與疲勞:緊張、焦慮、大哭大笑、熬夜過勞。

中醫的治療與調理,簡單的區分為兩大類:
1、風熱型氣喘:
風熱型氣喘常見於上呼吸道外感疾病高峰期,多因感受風熱之邪,犯肺失宣,肺氣上逆所致,常出現在季節轉換(春夏之交、初秋),或是感冒後引發。
這類型的氣喘偏實證、急性期,主要症狀為呼吸急促,咳嗽劇烈,有哮鳴音,痰黃黏不易咳出,胸口悶緊,或伴隨咽喉腫痛、鼻塞、鼻涕黃黏等症狀。此時屬於「實熱外感型氣喘」,忌補,應先「清肺解表、宣肺止咳」緩解症狀為主,搭配一些清熱解毒中藥殺菌消炎。
2、風寒型氣喘:
這類型的氣喘好發於秋冬季節、寒冷氣候或受涼後發生,現在因冷氣和冰涼飲料所引發的「夏季風寒」也很常見,導致風寒外邪束肺,肺失宣降而發病。
和風熱型氣喘不同的是,這類型的患者比較怕冷,遇冷則症狀加重,痰稀白或呈清稀泡沫狀,痰時好咳時不好咳;可能伴隨鼻塞,流清涕,咽喉癢,打噴嚏等風寒症狀。
中醫面對風寒型氣喘,要先區分有無外感(感冒症狀),若是感冒引發的,要先治療感冒,以辛溫解表藥物祛風散寒、宣肺止咳、化痰平喘為主,不可貿然補氣,要等感冒好了再調理體質。
若確定無外感症狀,是由其他誘發因素或體質引起的,就可以好好的經由辨證論治調理身體了。會導致風寒型氣喘的人,通常體內偏寒濕,多由於肺、脾、腎三臟的虛損而引起。好好吃中藥調理體質,再配合夏季的三伏貼、冬季的三九貼,內外夾攻之下,氣喘就會穩定下來,不會經常反覆發作,身體更健康,生活品質會更好。
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